这几天刷视频看了一名炸鸡排的流动商贩,网友称之为“鸡排主理人”。一开始我也好奇,为什么这么称呼。直到我刷了他的视频,连续刷了十几个之后,由衷的感到佩服。原来热爱工作,热爱生活,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的人是这样的厉害。
能称之为像海绵宝宝一样的鸡排主理人经典语录如下:
《你好,请说》
《我已经没有任何理由让你等了》
《请做好相关准备》
《最主要就是不会好久》
《我需要的是速度》
《美味即将到来》
《我心里有数》
《这种场面我还是在控制》
《希望你给我一次为你服务的机会》
《如不及时吃,导致鸡排不脆,我将停止对你的售卖》
《希望你给我一次为你服务的机会》
《你可以拒绝我,但是请你不要拒绝美味》
《你可以亏待自己,但不能亏待自己的胃》
《我忘记我自己,也不会忘了你!》
《还有请相关人员做好准备》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这就是我想要的状态,鸡排哥已经能够做到知行合一,说的话和动作都是那么自然。
有时候真的感觉高手在民间,向其学习。
下午四点半,
他都会骑着电动三轮车准时出现在摊位。
摊前散客的抱怨他充耳不闻,
只因学生们才是他的“正主”……
近日,
这位被网友戏称为“鸡排主理人”的景德镇摊主在网络上爆火。
这位“鸡排哥”名叫李俊永,
江西南昌人,
因为亲切的服务态度、独特的经营方式以及快溢出来的情绪价值,
吸引了一大波顾客。
鸡排哥有多火?
他下午4点半出摊,
顾客下午两点就排起了长龙,
除了顾客,
同城代购们也跟着早早排起了队。
他的鸡排每人限购5份,
鸡排6块钱,
有时候光跑腿费就20元。
由于生意太火热,
排队买鸡排的人有时候足有百米长,
从队尾走到队头,要30秒。
有顾客担心鸡排不够卖时,
鸡排哥总是拍胸脯保证:“别担心,人在,阵地在。”
而与别的店主不同,
“鸡排哥”卖鸡排有三大原则:
第一、他在4:30以后不接散户,
因为他要去校门口接待学生。
据说是因为和学生约好的,
第二、学生的鸡排要比路人便宜一元。
第三、要求顾客打开塑料袋,鸡排必须用敞开的袋子装
鸡排免费,塑料袋6块,
如果你12点以后去买鸡排那么将会比平时贵一元,
惩罚你不坚定的选择。
这些看似“轴”到不近人情的规则,
构成了鸡排哥独特的“人设”。
在“顾客是上帝”被喊了几十年的商业环境中,
他反其道而行之:
我不讨好所有人,我只对我认可的人负责。
这种看似叛逆的“原则性经营”反而形成了强大的品牌辨识度。
当消费者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服务话术,
鸡排哥的不妥协反而成为一种新鲜、真实的体验。
是的,
与其说鸡排哥因为食物爆火,
倒不如说鸡排哥提供了一种极其难得的情感体验。
有顾客分享道:“排队时听摊主说句玩笑,能消解等待的烦躁”,
“接过食物时被逗笑,会让简单的餐食多份快乐滤镜”。
在卖鸡排时,
鸡排哥总是会恰到好处地提供情绪价值。
细数鸡排哥说过的金句,
例如“请打开你的塑料袋,我要的是速度。”
“原谅我,这个鸡排有点大,大到我无法想象。”
“鸡排免费,塑料袋6块,如果你的袋子被风吹走那么鸡排主理人将不会承认收了你的钱。”
他的幽默互动,
将简单的买卖关系升华为有温度的人际交流。
相比连锁品牌冷冰冰的“欢迎光临”等统一话术,
摊主们带着烟火气的幽默,拉近了和顾客的距离。
一句“能做给你吃是我的荣幸!
如果说这里是一片天空,
你就是这片天空里最闪亮的那颗星”,
这种带着土味情话特色的真诚赞美,
让顾客感受到超越商品本身的价值。
除了情绪价值,
鸡排哥个人的专业能力也非常突出。
无论多少人排队买鸡排,
他都能安排的非常妥帖,
谁先来谁后来的心里是一清二楚,绝对不搞混。
对自己的鸡排要求也很高,
如果炸的不好,
不等顾客说自己就会觉得不舒服。
无论多着急,
也只是表情严肃,
但依然非常礼貌。
在鸡排哥的经营哲学中,
诚信是核心要素。
他坚持要求顾客打开塑料袋,
不仅是为了效率,
更是为了展示鸡排的份量与热气,
绝不做“暗箱操作”。
当鸡排不慎掉落桌上,
他会直接免单并自责:“我要把它炸到位,
不到位我无法原谅我自己”。
这种对品质的执着,
赢得了顾客的尊重与信任。
在商业信誉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,
鸡排哥用最朴素的方式践行着诚信经营的古训。
这也解释了为何消费者愿意为他排队,
甚至专程打卡。
可以说鸡排哥的走红不是偶然,
而是一种社会情绪的投射。
在快节奏、高度标准化的生活里,
人们渴望这种“活生生”的人情味。
我们厌倦了冰冷的自动回复,厌倦了被算法算计,
想念那种带着烟火气的、真实的交流。
他对学生的偏爱,
满足了现代人对“确定性”和“被特殊对待”的情感需求。
在一个外卖迟到十分钟就暴躁、客服永远说“稍等”的时代,
鸡排哥却用20年如一日的时间表,
给了人们一种久违的确定性。
在这个人人都在“演”的时代,
鸡排哥用20年的坚守证明:
做一个“真”的人,依然值得。